“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穿越千年,古人的名言警句依然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可见先人智慧之广博。
让我们一起品读传统经典,领悟人生哲理。
01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人间词话》是百年来中国影响力至高的美学经典。
王国维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在文艺评论方面,论词的学说有很多种,比如神韵说、兴趣说等。神韵说强调字句间流溢出来的风神气韵,“专以冲和淡远为主”,突出“兴会俱到”、“神到不可凑泊”。兴趣说在之前比较常见,以禅理论诗,推崇创作灵感带来的妙悟。相较之下王国维的境界说更为可取。兴趣说和神韵说突出强调诗词中艺术形象的神秘化,夸大了诗人词家的主观精神;而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要“不隔”,艺术形象具体,较为明确,强调“思无疆”、“意无穷”,并将之作为境界说之本。境界说不仅强调诗人的主观精神,还要兼顾周围物境,认为境界即是把诗人精神和描摹物境融为一体。他的境界说触及诗词创作中的方法、构思、语言等问题,对当今的文艺评论学具有参考价值。
王国维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所以会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样的观点。境界的高格是“高尚伟大之人格”与情、境相融合而来的,这样的结合自然就会有崇高的格调。先生还认为空有格调,无情乏韵也枉然。之于“名句”兴趣说是持否定态度的,兴趣说把“气象”与名句相对立,反对名句。而王国维却正相反,他推崇名句,名句具有句外之意,通常都能有无穷无疆之境,名句也是造境界的一个成分。由句而篇,由篇而气象,怎么能否定名句呢?
虽然“境界”一词并非王国维首创,但王国维毕竟因此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文艺理念,一个全新的艺术评判标准,为文艺理论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其价值和地位不容忽视。
推荐理由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颇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索书号:I207.23/26(主校区文学图书借阅处、益都校区图书信息中心、潍坊校区图书信息中心)
02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规模强大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亲赐名。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在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合璧”。全书以重要史实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博大精深,通古今之变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谷之所未有”的美誉,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的青睐,视之为必读之书。《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推荐理由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索书号:K204.3/10(主校区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处)
K204.3-49/1(潍坊校区图书信息中心)
03
《闲情偶寄》
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随笔,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内容相当丰富,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其中的戏曲理论集中国古代曲论之大成,有些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渔自言:“吾谓技无大小,贵在能精;才乏纤洪,利于善用。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他醉心于戏曲、小说,重视现世的享乐,并没有过于虚幻的精神追求,走的是一条现实的职业化道路,他的小说、戏曲都有迎合观众的一面,他大概是中国古代极少的具有经济头脑的文人。看他的书未必是闲人,常常是在忙里偷闲,才更有趣。周作人就曾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最可贵的一点是追求切于日用平常事物的本真之美。他的审美由事物的具体而微处谈起,最见切实。本书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轻松愉快的笔调而广受读者喜爱。本次的繁体竖排版为“明清美文”系列中的一本,并配以注释、点评及插图,更方便广大读者阅读。
推荐理由
《闲情偶寄》,清代人李渔所撰写,是养生学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阐发了自己的主张,内容极为丰富。看似平易浅显的文字中渗透出独到精深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和研读。
索书号:I264.9/5(主校区文学图书借阅处)
I264/5-2(益都校区图书信息中心)
I264.9/3(潍坊校区图书信息中心)
04
《王阳明全集》
作者:(明)王守仁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青龙铺(今属大余县),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镇)。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传承、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说影响,不仅遍于中国,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名人高度评价王阳明:
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宗羲(明末著名学者)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魏禧(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推荐理由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影响了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其思想,折服了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以及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无数中外名人。《王阳明全集》通过完整而深入地讲述王阳明传奇的人生故事,带您领悟阳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精髓所在。
索书号:B248.2/4(主校区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处)